《希修斯之船》是一本让任何图书编辑看到都会惊呆的书。主书之外,《S.》还有23个解谜配件、函套等物品。目前《S.》简体中文版权已由中信出版社购得,预计2015年面世。
本文作者为《S.》简体中文版策划编辑前夕。目前《S.》简体中文版权已由中信出版社购得,预计2015年面世。
《S.》,一本让任何图书编辑看到都会惊呆的书。9月,我通过亚马逊和朋友“人肉快递”,收获原版、繁体版。到手后的喜悦不言而喻:作为读者,看到这样的书自然两眼放光;作为编辑,职业习惯让我去观察它的每个细节、考量操作的可能性。以下将是一个图书编辑眼中的《S.》,谨慎剧透,请酌情阅读。(方便起见,书名、人名、地名等均采用繁体版译名。)
这是一本“书中书”。《希修斯之船》是作者V.M.石察卡于1949年出版的作品,其真实身份不得而知,世间流传有11个可能人物,包括其译者F.X.柯岱拉、哲学家费尔巴哈等。希修斯之船(Ship of Theseus),最为古老的思想实验之一:
希修斯与雅典的年轻人们自克里特岛归还时所搭的30桨船被雅典的人留下来做为纪念碑,随着时间过去,木材逐渐腐朽,而雅典的人便会更换新的木头来替代。最后,该船的每根木头都被换过了。因此,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开始问,这艘船还是原本的那艘希修斯之船吗?如果是,但它已经没有最初的任何一根木头了;如果不是,那它是从什么时候不是的?(本段引自维基百科“忒修斯之船”词条。)
回到书中,石察卡在《希》中虚构了一个海上世界,“S.”正是其失忆后不断寻找身份的主人公。作为石察卡的指定译者,柯岱拉在书中多处加注,交代与石察卡的接触、回击某些文学批评家的说法及人们无端的猜测,使得作者本人的真实身份更加扑朔迷离。石察卡研究者Eric将一本《希》留在了大学图书馆的书架上,被大四女生Jen无意中发现,在书页空白处留下批注,从此开始了两人漫长而惊险的解谜之路……
主书之外,《S.》还有23个解谜配件、函套等物品。英文版与繁体版装帧不尽相同,进入正题:
图1 封面封底对比(除特别注明外,左为英文版、右为繁体版)
两本封面均为简单的美术字“S.”烫黑,这个符号将在书中频繁见到。英文版用纸、内容都极为低调,暗色泽的黑,压连珠纹,封底也只印了两位作者的简介;繁体版采用格纹美术纸,未烫黑处仍可见细碎反光。封底印的是内容简介,而将作者/译者简介印入盒内。
图2 开箱对比
英文版:函套、主书[将所有附件插入书中,再将书反扣进函套中,函套的书脊计算非常精准(见图4),反扣保证了附件不掉出、整体平整,但侧边封条仍极易脱落受损(我拿到时已断开,没能听到官方开箱视频中用刀划开的酸爽声音,可惜)];
繁体版:腰封、“珍藏礼盒”(侧边有磁扣,内有方便取出的布带)、附件包、主书、阅读提示单、出版社宣传单(见图5)。盒子极硬,侧边封条处有“方便撕”,比较方便拆开(亲验,绝对可以满足强迫症患者,见图3),但也需要用刀。
有意思的是贴在侧边的封条:猴子是希修斯之船上的关键角色;J.J.Abrams、Doug Dorst是作者名;S.外有航海用罗盘标识;另一边则是一艘三桅船——希修斯之船正是这样,“从水边开始也将在此结束/而在此结束后也将重新开始”则是贯穿《希修斯之船》的谜语,这个谜语也影射到J&E的解谜过程之中。
图3 封条对比
图4 厚度对比
如图4,右边繁体版略高;而左边英文版是插入附件后的效果,繁体版(未插入附件)内文采用芬兰轻涂纸,与英文版几乎等高。英文版订口几近直成“1”,买来一个多月几乎未变形;繁体版圆脊,加了水兵带(阅读时非常有用)。另外,初步估计是每个印张单印的,所以,书的切口处呈阶梯状色带分布。
图5 繁体版全部物件
图5是繁体版整体(腰封已被我忽略了啊抱歉)。在阅读提示单上,繁体版列出了石察卡可能的11种身份,并对书中的手写字进行了说明。至于23个附件所插入位置,呵呵,都是固定的。英文版建了网站,如果不小心掉落,也可通过搜索网页信息放回,但略麻烦;繁体版在所有附件上标注其出现顺序、出现页码,即使掉落也可立即放回,并且,读者打开包装后,第一件事就是将附件插入书中,边放边吊胃口,赞!
好,外包装几乎介绍完了,接下来分两个大部分:主书和附件。先说哪个好呢。先说说本书最激(boi)动(an)人(te)心(ai)之处吧,有三:
1. 在书中,Jen和Eric先后进行了四轮笔谈,而字迹颜色多达8、9种……先提示一下本书的阅读顺序:
第1遍:忽略笔记,以章为单位,读《希修斯之船》全文,及译者注、铅笔笔记(那是Eric的早期笔记)。然后读蓝/黑笔记,这是Eric和Jen的第一轮交流。
第2遍:读橙/绿笔记,这是Eric和Jen的第二轮交流。
第3遍:读紫/红笔记(第三轮)、黑/黑笔记(第四轮)。
第4遍:完整地读最后一遍。
事实上的阅读过程就这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?Naive,首先,J.J.怎么可能让读者那么好过……最理想的阅读顺序是:先读《希修斯之船》+译者注;第2遍看Eric铅笔;第3遍看蓝/黑笔记;第4遍看橙/绿笔记;第5遍看紫/红笔记;第6遍,黑/黑笔记;第7遍(如果还活着的话)……
2. 当然,不能忽略23个萌萌的配件,它们出现的位置固定,出现的顺序可不是按位置来的,而是,有的出现在第一轮笔谈中,有的出现在第二轮笔谈中……
3. 当然again,《希修斯之船》每一章暗藏一个谜题,读者需要从石察卡的暗示、柯岱拉的脚注、J&E的解谜过程中、各种附件和不同解码工具的帮助下,亲自揭开其中玄机……宅男们,你们的出头之日到了!
说起来,为什么字迹颜色多达8、9种呢?8,是以英文原版为准。在繁体版中,J&E最后一轮的黑/黑被改为棕/黑笔迹(即多了1种)。为什么?英文版中,Jen的英文正常书写,该大写大写,该小写小写。但闷骚的Eric始终以大写字母书写,即使黑/黑笔迹暗示两人有可能使用同一支笔的情况下,仍能轻松分辨哪句是谁写的;汉字没有大小写呀,棕/黑解决了混淆二人笔迹之麻烦,但也把这份暗示给丢掉了,sigh。
好,以上过程是阅读过程之激动人心处,接下来说说成书形式上的变!态!之处。由于附件插入位置固定,而附件是随“剧情需要”出现的,为了保证附件的出现紧跟剧情,所以,繁体版的主书内容、脚注出现页、笔谈进度与页数/章节起始等设置,跟英文版一!模!一!样!也就是说,繁体版的附件,可插入到英文版对应页码中,而且完全正确!(当我发现这一点时简直要哭了。)
话说回来,在对比两版《希修斯之船》及附件前,先来一张英文版全家福洗洗眼睛↓
图6 英文版全部物件(注意:23个附件不等于23个物品)
然后我们来看主书对比:
图7 《希修斯之船》对比(粉红纸条是为标记用,请忽略)
看起来几乎一致,事实上大不相同。“希修斯之船”,是 S. 所待的船的名字。封面颜色:黄色、骨头色与灰色(yellow and bone and gray)是希修斯之船上帆布的颜色,在这一点上,繁体版“灰”得不够。此外,图 8 显示了繁体版装帧上几乎唯一的逊色之处:
图8 封面工艺对比
左边英文版,连珠纹纸,(不是布面,横竖的纹路呈连珠状,不是布的纹路),先印黄/骨头色后将这两个色块压下去,或反过来进行,不得而知,在此基础上,书名、作者名、船身处的黑都是烫黑并打凹的(或还有其他工艺);右边繁体版,使用跟礼盒一样的格纹美术纸,仅中英文书名、作者名烫黑并打凹,其他处无工艺,所以,船身下方的略黑的两条线是印出来的,不是压出来的,且,格纹纸反光严重,肉眼看图可能不太清晰,但手感实在是相差太多。繁体版礼盒装这么精致,实在是太遗憾了。
文中,《希修斯之船》一书设定为Eric藏在图书馆书架上的书,所以,书脊上有图书馆藏书编码标签、环衬页也盖有“借阅用书”章(图9):
图9 书脊和环衬页
然后,我们又要面临一系列牛叉之处了:1. 内文实际以四色印刷,底色都是做上去的;2. 各页纹路不尽相同,底纹有咖啡渍、霉斑、各种斑点等,共有60多种底纹;3. 正文页面有两种,一种印刷体,一种手写体,当然,手写体是真的手写上去的,不是电脑生成的字体……来看内文对比(图10):
图10 内文对比,可见Identical之感
在此提一句内文用纸,前面说过,繁体版用的进口轻涂,略轻略厚有涂层感,但英文版内文纸密度高、平滑度更好。图11展示了手写字的印刷效果:
图11 英文版内页手写字印刷效果
嗯,Life’s too short,我们抓紧时间看看内页霉斑代表、封三的图书馆借阅日期(图12)就赶快跳到萌萌附件们吧!
图12 内页霉斑及封三借阅日期(注意:大面积阴影是拍摄时光线原因,非书中所有)
接下来我们一头扎进附件的海洋!前面讲了,繁体版贴心地在每个附件上标明其出现顺序及出现页码,在这个特种牛皮纸做成的附件包(图13)上,也标明了附件清单:
图13 繁体版附件包
附件一览:
图14 附件一览(注意:图片经调整,非实际尺寸比)
以上包括:电报、复印件、信件、明信片、照片、卡片、报纸、餐巾纸、双层罗盘,等。好,我们来到了本书又一个让读者激动不已让编辑痛不欲生的地方:23个附件,用纸几乎没有重样儿的。简单的不说,第一排的校园报纸,真用的新闻纸(背面也有新闻的);几张明信片,背面都有手写字,邮戳、编码、地址(虽然被涂黑)一个不少;第四排的“异形”报纸剪贴,年代久远;它右边的地图,是画在餐巾纸上的,是真的400*400mm的餐巾纸;最后一个,罗盘,双层可转动,以铆钉装订……简单来说,这真是一本让编辑欲仙欲死的书额,呵呵。
看图:
经过前面的提示,知道哪个是英文版了哪个是繁体版吧?
餐巾纸折起来的效果。在这里,繁体版少印了一条“橙线”。
餐巾纸展开效果,跟英文版函套对比一下。
最后来说说全书最后一个附件,也是解开最后谜题的最后一个工具:罗盘。请仔细看:
这是一个双层罗盘,内层可转动,红色框内会出现一串字母。如图,上为英文版,下为繁体版。我将两个罗盘的0对齐,可看出,英文版红色框内出现1个字母(白色)的身影,而繁体版出现了4个字母的身影……罗盘确实印刷差一点儿就完美啦!
以上,是从视觉上看《S.》。在书中,《希》和J&E笔谈间都有提到“musty smell”——旧书散发出的味道。这一点,也是我对英文版设计团队佩服至极的地方:整本书都散发淡淡的旧书香味!不是单单某一页,而是整本书……我的同事龚臣帮我询问这种香味的工艺,暂时没有回音。这,将会是我要解决的谜题。以及函套方案、罗盘的设计失误处将如何解决,简体版如何做到与原版identical,谁来写字,等等等等。
以上内容,我的同事马涛、龚臣教了我很多,在此感谢他们(如果你们看到,找我吃饭)。马涛提醒我注意若不插入附件,难以保持整体平整;一眼看出罗盘出现的问题,佩服^_^!龚臣帮我对每款用纸和工艺进行了测评,还提出了很多堪称“疯狂”的想法,比如附件包上的页码用隐形墨水印,要用特殊光照才显示;复印件找外面的差复印机唰唰印出来(我问用社里的打印机不行吗?他说咱们社里的是挺好的了-_-);看到封三的各款章时,他说,可以搞手工的,红蓝黑,做几个章,找人盖上去,啪!啪!啪!我赶紧制止了他。出去吃饭回来,龚臣很认真地说,是本好书,“我帮你实现它。”我一下没听清,还啊了一句,他重复了一遍,我差点儿泪洒富盛广场,脑中只有一句话:The best thing in the world is working with someone even crazier than you!但是我忍住了,淡淡地说,你太帅了。
嗨玩疯人院认同本文内容和观点并与您分享。查看版权申明